一、鼓神
王 雁
①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儿山货倒点儿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做归乡的打算。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锣鼓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锣鼓做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锣鼓敲得震天价响。
③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凉,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儿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④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儿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碴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⑤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⑥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⑦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有改动)
【阅读思考】
1.从“不敢做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2.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做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做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答案】
1.“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2.(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地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儿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3.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迸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顶天立地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二、小区的喜鹊
刘成章
①我在京城紧靠朝阳公园的这个小区住了下来。这儿一幢幢高楼如山耸立,楼下如宽阔峡谷般的院子绿树成萌,要是站在我住的二十层楼看下去,那数不清的绿树就像一条河,从小区的楼隙流出去,又流过别的小区的群楼间,树冠的浪起起伏伏,蜿蜒奔涌,溅我满目诗意。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我下楼去散步的时候,居然听见了喜鹊的叫声。
②我抬起头来,举目四处寻觅,终于循声看见喜鹊了——那黑白二色的美丽天使,有两只,一前一后翅膀一夹一夹地飞着,拖着长长的尾巴。是的,它们是黑白二色的绝配。我想,它们的黑,来自夜的深沉,它们的白,来自昼的精髓——美得仪态万方!
③以后我就常常看见它们了。它们一定是一对恩爱夫妻,夫唱妇随,琴瑟和鸣,形影不离。
④喜鹊不像鹰。鹰有些冷峻、孤傲,总是远离滚滚红尘,贴着蓝天飞翔;而喜鹊,好像是上苍专为人类设置下的世俗朋友,总是撵着人类的气息,安居在人类的聚居区里。
⑤我发现,小区一棵高高的柳树上,树的枝叶间,有它们筑下的一个朴素的窠。那是用干树枝筑就的,用现代眼光来看,是很有些艺术品位的。
⑥有一些日子,不论旭日东升的早晨,还是彩霞欲敛的傍晚,抑或是细雨霏霏的正午,喜鹊总是围着这窠忙碌着,就像淳朴的乡人,就像那些人中的丈夫和妻子,一天到晚总在家的周围忙活不停。那些日子,它们想必是在繁衍和喂养着它们的雏儿,我没能看到它们的雏儿是怎么出窠、怎么飞上天空的。我只是突然发现,这院子的另一些树上,树的枝叶间,也有了一团黑疙瘩,我立即明白,是它们的儿女另立门户了。
⑦渐渐地,这大院里便有了好几对喜鹊夫妻,每一对夫妻都是那么好看那么年轻,分不清哪对年长哪对刚刚度过蜜月。它们身上呈现出一种独领风骚的简约美。它们就像一幅水墨丹青,黑的是墨,白的是未曾落墨的宣纸本色,如出自齐白石之手。大道至简,它们就存在于古朴的哲理中,自然淳朴,亲切随和。它们整日活跃在绿树上下,大门内外,即便飞得很远很远,即便渺若针尖,也让人一眼就看到一个个黑白交加的灵魂的颤动。
⑧它们总是在人们目所能及的地方,一前一后翅膀一夹一夹地飞着,拖着长长的尾巴。它们有时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有时从树上飞下来,贴着地面飞上一截,然后就落下来觅食,草籽、花瓣、虫子,或者是孩子们口里掉下的一星两星的饼干屑。它们有时唱瘾勃发,嗓门实在够大,尾巴一翘一翘,唱得好不得意好不张扬,管叫全小区每个人的耳朵都装满它们动听的音波。它们时刻相伴而行,有时候偶然看见一只独行,但是用不了几秒钟,另一只马上就飞来了。它们夫妻俩好像永远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拴在一起。这样的夫妻之爱,我们人类恐怕只能甘拜下风,自叹弗如。
⑨喜鹊们的欢叫大多在气温舒适的时候,要是在天气燠热的大晌午,喜鹊们便闭了嘴,息了声,沉默着,或翘一下尾巴,或低头叼一口爪下的什么,静静地钻在树林里面。但它们毕竟是生性好动的鸟类,只要暑气稍稍消去一些,它们就又会从林间一前一后翅膀一夹一夹地飞了出来,一块随便落在什么地方,又一声接一声地叫开了。这样的时候,它们往往深情地一唱一和,但唱着和着,却又在不经意间,忽然转换为另一种调式——出声很短,都只有一个音:喳,喳,喳,喳。
⑩它们这样的唱和,像人们的夫妻间唠着一些事情:关于柴米油盐、孩子上学,或是小长假要不要出去旅行……虽不炽热却绝不寡味,恩爱自在里头。
⑪有一天,我正在二十层楼的居室接待远客,猛回眸,一只喜鹊居然落在我露台的短墙上了。我们的眼睛都像电灯一亮。我说:“不知咱们今天有什么喜呢?”
⑫朋友颔首微笑。
⑬通常,喜鹊总是在树林中穿梭飞翔,其高限只是三四层楼高。今天,它是怎么了?它是凭借了什么样的魔力,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升高轨迹,居然飞上了二十层楼之高,如威武的鹰隼立于崖顶?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做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不得而知!
⑭我问朋友:“你说说,这喜鹊为什么要飞上来?这露台一没有草籽,二没有虫子,三没有水,它为什么要飞了上来?”
⑮朋友略加思考,说道:“它想看一看广阔的北京市景。”
⑯朋友的回答竟和我的内心不谋而合!这些喜鹊,或许有它们不可小觑的精神世界。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20日,有改动)
【阅读思考】
1.文章写喜鹊,多次用到副词“总”“总是”,结合下面的语句,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①而喜鹊,好像是上苍专为人类设置下的世俗朋友,总是撵着人类的气息,安居在人类的聚居区里。
②喜鹊总是围着这窠忙碌着,就像淳朴的乡人,就像那些人中的丈夫和妻子,一天到晚总在家的周围忙活不停。
③它们总是在人们目所能及的地方,一前一后翅膀一夹一夹地飞着,拖着长长的尾巴。
④通常,喜鹊总是在树林中穿梭飞翔,其高限只是三四层楼高。
2.文章第④段写“喜鹊不像鹰”,第⑬段却写喜鹊“如威武的鹰隼”,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两段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①表现喜鹊与人类关系的密切,为下文作者由喜鹊联想到人类的生活做铺垫。 ②句中的“总是”“总”表现喜鹊与人的相似,突出它们的勤劳,表现作者对纯朴、勤劳者的赞美之情。 ③交代喜鹊活动的范围,并突出喜鹊夫妇的恩爱,为下文作者自叹人类弗如做铺垫。 ④表现喜鹊的飞行范围与高度,与在二十层楼上发现喜鹊形成对比,以此突出喜鹊也有不可小觑的精神追求,暗示文章的主旨。
2.第④段将喜鹊与鹰对比,表现它是人类的朋友,所以说“喜鹊不像鹰”;第⑬段为了赞美喜鹊高飞的勇气,表达它也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所以写它“如威武的鹰隼”。
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应该如喜鹊一般,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不为物质所累。
三、信天游
刘成章
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儿!”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④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⑤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阔、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⑥1956年,我还是个高一学生。在延安举行的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上,我见到了31岁的诗人贺敬之。之后不久,一首信天游形式的作品横空出世,那就是他的《回延安》。它让我爱不释手。诗中经典名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既有信天游的质朴语言和韵味,又充溢着李白一样的浪漫诗思。
⑦我是一路苦恋着信天游走进中年时代的。不知不觉间,我收集购买的信天游和陕北民歌,以及与之相近的爬山歌、山西民歌的资料和书籍,无法尽数。把它们堆在一起,竟有十几斤重了。忽有一日,省上组织了个创作班子,拿着初步改编的五首陕北革命民歌来到延安,一边修改一边征求意见。好像是一个上午吧,我们延安文工团创作组一行数人,被召去开会。经过初步改编的陕北民歌,如久埋土中的明珠出土、如重开的牡丹,闪耀在人们面前。为了新写一首中央红军初来陕北的歌子,我在带来的那堆书里翻找,找见了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两句:“山丹丹开花红满了山,中央来了大发展。”我好不高兴!天色入暮,我把它交给我团的老作曲家航海。不久之后,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信天游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与其他几首民歌一起,震响在全国的广播喇叭之中。
⑧我自己当然也写过信天游歌曲。那一年,我以上下两句原生态的信天游为动机,与作曲家王建民合作,创作了一首完全是信天游味道的歌曲,里面每节都有“圪③梁梁”三字回旋萦绕,便名之为《圪梁梁》。我还与他合作过一首以信天游为基调的女声独唱《崖畔上酸枣红艳艳》。当陕北的山水间飘荡着这两首歌的时候,我整个身心便油然生出一种归属感。
⑨大约在十多年之前,我曾忧心,那曾经像野草一样一个劲地往出钻的信天游歌手,在陕北这片可爱的黄土地上,怎么忽然间变得稀缺起来了!可幸好是我的感觉有些偏差。完全在不经意间,我终于发现信天游歌手就像春雨过后的山丹丹,开得好红好红,这山是,那山也是。更让我欣喜的是,那一年回延安,一下火车,便有小青年们一边出车站,一边放开嗓门,高唱着一声声的信天游。他们大概一看见宝塔山,嗓子就痒痒了。他们对着延安群山环抱着的空旷夜空,就像虎归深山鱼归海,便任情任性起来。
⑩啊,陕北,生我养我的这片厚土啊,我愿像这信天游一样地高高飞起,化作装饰你的夜空的月晕,绕着月亮转 。
(有删改)
【注释】①峁(mǎo):我国西北地区称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②犁铧(huá):翻地的农具。③圪:念gē。
【阅读思考】
1.阅读第③~⑨段,将这部分文字中体现作者情感脉络的关键语句摘抄下来。
2.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语句是如何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信天游的特点的。
3.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下面三个短语中选择一个填入文章结尾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圈圈 B.一圈红 C.圈圈红
【答案】
1.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
我是一路苦恋着信天游走进中年时代的。
2.运用比喻、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陕北的山川大地,比喻成延长信天游的舞台,生动形象地展示信天游普及、贴近生活的特点,将信天游的歌声比作云霞之辞,体现了信天游高亢嘹亮的特点。
3.C(此句写“信天游化作的月晕,绕着月亮转”一圈一圈转,月晕又是红色的故选“圈圈红”。)
四、黑人兄弟的礼物
刘成章
我居所的后院,杂草之隙,花方种,树初栽,此情势虽然时时引人憧憬,但自知一两年之内绝不会风光醉人。院子的三面是院墙,由一片片竖置的木板连接而成。因为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木板已由黄变黑,有的地方甚至已经破败不堪,遇上刮大风的天气,那些破败的地方有时还会“啪啦啦”作响。
墙那边是我们的邻人,这儿的老住户,从他家的房子和汽车看,生活并不怎么富裕,可是他非常注重庭院的美化,各种花卉姹紫嫣红。他沿墙根种了好多树木,枝梢已隐约闪出墙头。那些树冠就像一包包深绿、浅绿以及紫红的汁液,全都泼在墙头上了,汁液涌动欲沿墙下流。好一个郁郁葱葱的墙头!
后来我发现,那碧绿的墙头,播出了淡淡的清香。扁圆的绿叶丛中,绽开了许多星星一样的小白碎花。这棵开花的是什么树呢?是橙子树吗?不敢断定。半个月之后,小白花变成了小果,豆粒似的,通身绿色。随着小果的长大,渐渐地,我认出了:它的确是橙子树!
到了秋天,橙子熟了,颗颗都像宝石雕成的球体,浑圆,凝重,笑呵呵地在枝头挂着。挂在墙的这边,挂在墙的那边。这边,那边,都有一样的色彩和分量,都闪着光,都把树枝压弯了。作为一个少壮年华已逝的风霜之人,面对如此美、如此灿烂、如此硕果累累的橙子树,我欣然、羡然,甚至有点儿忌妒。
这期间,我常常看见邻人采摘果实,有时还看见他们登上梯子,去够高处的、树梢上的橙子。好多日子过去之后,他们不再摘了,但他们并没有摘完。我发现其中似有用意,因为一树金橙,墙那边已是光光的了,一片空白;但墙上方和墙这边的,竟悉数留了下来。难道这橙子是留给我的吗?想到此,我一怔,心里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动。不过又想:邻人究竟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呢?我又困惑了。然而岁月的河水滚滚奔流,一个月的浪头过去,两个月的浪头过去,整个冬天的浪头都过去了,第二年春天的浪头也过完了,橙子又开花了,星星一样的小白碎花又缀在枝叶间,那几十颗金光耀眼的橙子,却依然高悬在墙头、枝头、我的心头。
结论,终于明白无误地摆在美利坚四月的天空之下了。
谢谢你了,我的芳邻!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礼轻仁义重。你的情意是比洛矶山还要重的,我们全家感谢你!
不过我只是这样在心里念着,嘴上一直没有说出。而邻人也一直没有向我们表示过馈赠之意。但是可以完全肯定的是,双方的意思互相都明白了。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心照不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境界。浓浓的情意,是无须点破的。
邻人是地道的黑人,我们的黑皮肤的兄弟。我对自己曾经听信了关于这个族裔的一些偏颇说法感到愧疚。在人性严重扭曲异化的当今世界,黑人兄弟身上保留的这种古朴民风,使我想起了信天游永在山间飘荡的家乡。
一个周末的上午,大概十点多钟了,一颗橙子,一颗熟透了的橙子,忽然“咚”地一声落在地上,溅起了春风的屑和阳光的屑。但我顾不上细想这些,我注意的只是我6岁的小孙子捡起这颗橙子,要给邻人送去。我毫不犹豫地拦了他,说:“孩子,这是黑爷爷送你的,你剥开吃去吧。不过改日,咱们要一起去给黑爷爷送套中国茶具。”
说话的时候,我心里冒出一句诗,那诗像我们两家人的友谊一样质朴、洁净。诗曰:“那边的全摘了,这边的永远留着。”
(有删改)
【阅读思考】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爱橙的心态融入橙之美、橙之韵、橙之神之中,将自己的审美历程与橙子的生长过程融汇,情景交融。
B. “我”的院墙破败不堪,而邻人的院墙却郁郁葱葱,文章通过对比凸显了邻人的勤劳朴实。
C. 作者在对墙头橙子的描写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透出了橙子的神韵,使文章神气盎然。
D. 文章语言朴实,情深意长,景美文妙,通篇流泻着浓郁深厚的情感,包含着深邃丰厚的意蕴,对如今的现实生活颇具警示意义。
2.画横线的句子中,“这些”一词指什么?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结尾小诗“那边的全摘了,这边的永远留着”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D(D项中“语言朴实”理解有误。本文记事叙述平淡但语言运用却十分优美。)
2.①指的是熟透了落在地上的橙子,让作者明白黑人兄弟的礼物已经送达。
②指的是黑人兄弟送来的温暖,这橙子不仅仅是礼物,也带来了如春风般的温暖和满满的爱意。
③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暗示出这种和谐关系如同春风、阳光一般给人以美好的向往。
3.①内容上:“这边”留着的不仅仅是“那几十颗金光耀眼的橙子”,有着“比洛矶山还要重”的黑人兄弟的情谊。
②结构上:诗句质朴、简洁,卒章显志,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③效果上:,诗句虽简单,但可使文章境界全出,神采斐然,让人回味无穷。
更多增值服务,请点击 [下载] 筛选,精彩不容错过。
梓耕联系方(传真)
名师汇二维码
梓耕教育二维码